20140901-1.jpg
(繁體版)

我的新聞是這樣跑出來的:衝撞第一現場的理性與感性》// 

黃逸卿 著 // 遠流出版(2014) // 借閱


line001.gif
  

 

  大學曾經修過一門《新聞採訪與寫作》的課程,有趣的是,這門華語系開的選修課程,本科系的選課學生只有一、二位,絕大多數修習的是外系學生,包括電子系、企管系、法律系等等,本書的作者黃逸卿也非新聞、傳播系出身,而是社工系背景,在成為媒體工作者時,也有「入這行是對的嗎?」的疑問,尤其是在這個媒體號稱是第四權,看似風光,卻同時被謔稱為「霉體」、「妓者」的年代,擔任新聞工作者,往往對於報導素材在「新聞價值」與「商業價值」間感到迷惑。

  八月底參加一場講座,其中一項議程邀請因318學運而聲名大噪的「新聞E論壇」工作團隊進行新聞實務經驗分享,活動內容提到幾點該團隊的新聞處理原則:(1)查證!查證!查證!、(2)新聞倫理(保護受訪者、更正新聞與道歉)、(3)主觀立場、客觀採訪、(4)選擇多元新聞角度、平衡報導。團隊分享到,其實這些都是新聞倫理的基本原則,但在要求即時、獨家報導的媒體環境下,原則成了退而求其次的目標,也就是媒體亂象的源頭。

  這本書算是為新聞業進行平反或稱平衡報導之作。宣稱只要活到30歲便足矣的黃逸卿,在新聞採訪的過程中,慢慢感受新聞工作者在不自由行業可以伸展的自由空間,雖然職涯中有過悵然若失、質疑自我的時期,但還是憑藉毅力撐過,再度回到新聞圈。

  雖然書名叫《我的新聞是這樣跑出來的》卻沒有過多的矯情之詞,而是用平實的語句述說11篇報導的「幕後花絮」,把當時的事件、那些在檯面上報導不會出現的背景故事、數年後反思的內容,藉由文字表達出來;每篇故事前面都有一則她寫給已逝資深攝影恆爺的明信片內容,那可能是對於人生的疑惑,抑或者是面對現實無奈、堅強的傾訴,這11篇報導有9篇以她身處異鄉後,對於新聞採訪過的人事反思,並且針對該事件進行短篇的簡介,延伸出自己的「媒體觀察報導」,最後一部分就媒體生態有一定的描述,有興趣的人可以多加著墨

  我看不出她滿腹委屈述說為了某則報導,翻山越嶺忍受低溫、憋尿到想說WTF、異地體驗國情的悲苦,但讀者就是感受到,記者這行辛苦的一面,再如何身不由己、百般不願,因為是上級交辦還是得往前衝。記者是歷史的紀錄者,這點無庸置疑,在意外事故的現場,除了警消單位,記者是站在事件(故)第一現場的另一群人,縱然現場草木皆兵、屍體橫陳令人不寒而慄、悲傷的情緒使人熱淚盈眶,記者也必須在畫面上呈現專業、冷靜的一面。

  其中一章提到一件政治線新聞的小故事,政治人物的幕僚直接表明,除非記者不再當記者,否則不可能成為真朋友!之前試讀春光出版的《最好的妳》,兩位主角的背景就是媒體從業人員,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,塔莉和凱蒂是閨蜜關係,但凱蒂的丈夫在戰地受傷返送國門治療時,身為記者的塔莉在獨家報導與友情間不安的情緒、糾結心情的描述相當真實傳神!當採訪的對象是自己的親朋好友時,記者該以什麼樣的情緒和表情面對,說實在要放下自己真的是件困難的事情,不過為了工作也只能選擇當個無情的有情人

  看完這本書後,可以思考:現在一分多鐘的新聞報導不見得有新聞價值,卻足以填滿觀眾娛樂八卦的好奇心,有人邊罵這則報導沒意義,卻透過FB輕易的分享轉發,創造出比「有意義新聞」更高的收視率、點閱率,這本書再次重申這種媒體、收視率排名、閱聽人「共犯結構」的現象供需市場的法則,閱聽人責無旁貸。其實在每次重大事件後(特別是今年的災難報導),新聞倫理就會再拿出來討論一次,例如:不要拍攝罹難家屬悲傷的畫面、問一些根本就白目的問題,但有趣的是,我自己觀察家人的閱聽習慣,駐足在這些新聞畫面的時間相對長,所以到底是記者愛報,還是閱聽人愛看,這共犯關係,如果只單純責怪媒體,是不公平的。以廣告收入為主的頻道為了增加收視率,當然就播放閱聽人愛看的內容,如果不希望這類報導的頻率高,最好的作法就是拒看、轉台,看些真正有意義的新聞內容吧!當閱聽人愈喜歡看娛樂性質的新聞,有意義的新聞就愈少。媒體工作者迫於電視台的立場,不是自由之身,但民眾不該放棄對於新聞的查證、思考,這種不思考的氛圍,也會潛移默化的到下一代,有誰願意子女成為腦袋空空的填充娃娃呢?所以閱聽人不只要監督媒體,更要督促自己的腦袋思考啊。

 

v昨天九月一日是記者節。  

v其他文章:

新聞自由,跟追案:(1)社會秩序維護法第89條第2款規定,使新聞採訪者之跟追行為受到限制,違憲? (2)蘋果報導:跟追被罰不違憲 

v精選文句:

(P.49)拿起鏡頭,提起筆,每個新聞瞬間都承擔著風險與責任,不管閱聽人是否看得見,大部分的新聞工作者都得笑罵由人,更無法期待掌聲響起。人生千百態樣,這世界的善惡對錯標準,從來不是純粹的非黑即白。

(P.58) 無常人生需要有情的懸念。

 

 

❤(◕‿◕✿)如果有3秒的時間,幫我點點右邊欄位的廣告,感謝~

 

回饋.jpg

 


 

*簡介*


  本書是新聞主播黃逸卿投入媒體工作十多年的第一手告白與省思。

  憑著一股新聞魂,黃逸卿衝鋒陷陣搶新聞,不斷超越自己身心的極限。不論是前總統李登輝訪日行程的獨家畫面、倒扁現場瘋狂連線導致無法如廁的荒誕、大膽前進情色圈卻在訪後遭飛車追逐的驚險……所有電視上看不到的驚險與緊張一如實現形。

  儘管生活極度緊張與高壓,黃逸卿在她多年的採訪生涯中,經歷了許多人一輩子很難碰到的事,她在海地貧民身上看見生命的艱苦與希望,從老農的血汗與無奈中看到家庭與責任,縱然有悲有喜,卻是她最珍貴的人生閱歷。書中更透過自身的經驗與觀察,剖析新聞的價值與受到的誤解,並分享她身為媒體人的自省,期許大眾看見事件背後的真相,以及新聞從業人員的真性情。

名人推薦

  何榮幸(資深新聞工作者)
  張文強(輔仁大學新聞系教授)
  陳文茜(《文茜世界周報》主持人)
  楊儒門(248農學市集召集人 )
  詹怡宜(TVBS新聞部總監)
  鄭瑞城(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董事長)
  強力推薦(依姓名筆劃排序)

  逸卿以生動文筆書寫的十一個新聞現場,藏有很多電視鏡頭裡看不到的故事,這些新聞現場的第一手觀察與漏網鏡頭,往往是新聞工作者學習成長的重要養分。……很高興逸卿能書寫屬於她們這一代記者的心路歷程。──何榮幸

  黃逸卿小姐這本書《我的新聞是這樣跑出來的》說明著新聞工作背後的辛勞與甜美,也串連起她過去十年來的心情練習,如何在不同事件中自我反詰;如何帶著新聞的重量,在自己的心情中練習自在飛行。──張文強

  逸卿在《我的新聞是這樣跑出來的》這本書中,平實地記錄和書寫出採訪過程中的自我感受,這些或許不是新聞中所呈現的內容,但就是一種真實自我的表達。……「做對的事,把事情做對!」這不只是記者的責任,也是我們該有的認知。──楊儒門)

  逸卿的書《我的新聞是這樣跑出來的》是誠懇之作,呈現電視記者的真實思考。透過她一次次的採訪經歷,可以看見一個記者的生活、學習與成長。很高興從她的紀錄與分享中,看到一位願意盡力且持續反省的電視記者。──詹怡宜

arrow
arrow

    方書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